八年级下需要背哪些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需要背的古诗文有哪
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需要背的古诗文有哪些?
21课《与朱元思书》24可《送东阳马生序》25课里的五首诗词,是必须要背下来的。26课《小石潭记》27课《岳阳楼记》30课诗五首也是必须要背下来的。其中24课、26课、27课是中考古文阅读的候选课目。一定要熟记!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有哪些?
一、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
唐・刘禹锡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【资料图】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译文: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,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。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,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。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;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。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,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。
二、《赤壁》
唐・杜牧
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
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
译文:赤壁的泥沙中,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。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。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,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,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。
三、《过零丁洋》
宋・文天祥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译文: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,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。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,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,漂泊无根,时起时沉。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,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。自古以来,人终不免一死!倘若能为国尽忠,死后仍可光照千秋,青史留名。
四、《山坡羊・潼关怀古》
元・张养浩
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。望西都,意踌躇。(踌躇 一作:踟蹰)
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
译文: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,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。潼关古道内接华山,外连黄河。遥望古都长安,我徘徊不定,思潮起伏。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,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。一朝兴盛,百姓受苦;一朝灭亡,百姓依旧受苦。
五、《饮酒・其五》
魏晋・陶渊明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译文: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,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。问我为什么能这样,只要心志高远,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。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,悠然间,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。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,雾气峰间缭绕,飞鸟结伴而还。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,想要分辨清楚,却不知怎样表达。
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需要背的古诗文有哪些?
《与朱元思书》・吴均,《五柳先生传》・陶渊明,《马说》・韩愈,《送东阳马生序》(节选)・宋濂,诗五首:《饮酒》(其五)・陶渊明,《行路难》(其一)・李白,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・杜甫,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・岑参,《己亥杂诗》・龚自珍。诗词曲五首: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・刘禹锡,《赤壁》・杜牧,《过零丁洋》・文天祥,《水调歌头》・苏轼,《山坡羊・潼关怀古》・张养浩。《小石潭记》・柳宗元,《岳阳楼记》・范仲淹,《醉翁亭记》・欧阳修,《满井游记》・袁宏道。课外古诗词:《赠从弟》(其二)・刘桢,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・王勃,《登幽州台歌》・陈子昂,《终南别业》・王维,《宣州谢�x楼饯别校书叔云》・李白,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・韩愈,《无题》・李商隐,《相见欢》・李煜,《登飞来峰》・王安石,《苏幕遮》・范仲淹。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有哪些?
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有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、 《赤壁》、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水调歌头》、《山坡羊・潼关怀古》等。
1、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。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末联“亦知合被才名折,二十三年折太多”之句,对自己被贬谪、遭弃置的境遇,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。
2、《赤壁》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诗人即物感兴,托物咏史,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,社稷安危;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,以小见大。
3、《过零丁洋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。此诗前二句,作者回顾平生;中间四句紧承“干戈寥落”,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;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。
4、《水调歌头・明月几时有》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。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(1076年)中秋,当时作者在密州(今山东诸城)。词以月起兴,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,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。
5、《山坡羊・潼关怀古》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。此曲抚今追昔,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,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,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