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名篇里的黑龙江”主题线上展|文学名篇里的哈尔滨是这样的
今日,第三十二届哈洽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盛装启幕。作为哈洽会的永久举办地,冰城哈尔滨独特的地理风貌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参展商驻足于此,也一直都是作家十分钟爱的描写对象。让我们通过黑龙江文学馆推出的“名篇里的黑龙江”主题线上展,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哈尔滨一路走来的独特风情,助力哈洽会胜利召开。本期,通过朱自清、萧红、梁晓声、迟子建、阿成的笔下了解哈尔滨。
(相关资料图)
松花江上卜行踪,国际交通性不同。
碧眼东来感情洽,飙轮万里气和融。
选自马忠骏《遁园杂俎》
蔚蓝的天色,白云和堆锦一般拥着,冷悄悄江风,映着清澄的寒浪。松花江畔的景色,着实叫人留恋。
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
馆藏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
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。街上满眼是俄国人,走着的,坐着的;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。据说道里俄国人也只十几万;中国人有三十几万,但俄国人大约喜欢出街,所以便觉满街都是了。你黄昏后在中国大街上走(或在南岗秋林洋行前面走),瞧那拥拥挤挤的热闹劲儿。上海大马路等处入夜也闹攘攘的,但乱七八糟地各有目的,这儿却几乎满是逛街的。
朱自清《西行通讯》
选自馆藏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《朱自清散文精选》
太阳带来了暖意,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,融成水了,江上用人支走的爬犁渐少起来。汽车更没有一只在江上行走了。松花江失去了它冬天的威严,江山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,变成灰的了。又过几天,江冰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,那是很好看的,有意流动,也像无意流动,大冰块和小冰块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,啷啷的。这种响声,像是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,也像玻璃相碰的响声似的。立在江边,我起了许多幻想:这些冰块流到哪里去?流到大海去吧!也怕是到不了大海,阳光在半路上就会全数把它们消灭尽 ......
萧红《又是春天》
选自馆藏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《萧红全集》
哈尔滨——它是一座美丽的城、艺术的城、音乐的城、英雄的城、热情好客的城,也是和我有着骨肉关联的城!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,无论我离开它多么遥远,离开它多么长久,…… 我一直怀念着它,憧憬着它!
萧军《我第四次回到了哈尔滨》
选自馆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《萧军近作》
清明过去,谷雨快到了。可是哈尔滨的夜晚,还是凉风扑面,寒气袭人。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。真让人担心,那经过严冬酷寒,朔风吹打,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,会再被这塞风吹刮得枯萎回去。
陈玙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
馆藏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
眼看春汛破冰季节将临,大小流冰如漂筏浮海,万马腾江,鸣吟而去,又是另番景象。那以后水上俱乐部游人愈多,太阳岛远远披上新绿,从柳丝浓荫中望去,穿江船艇行运如梭,蓝天碧波飞鸟来去。
关沫南《北国情》
选自馆藏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《春花秋月集》
一座城市依赖冰雪来书写它的历史,延伸它的发展,创造无限的生机,繁衍自己的子孙,开拓美好的家园,这对于生活在其它城市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。雪在这里被称之为 " 天降的曼娜 ",意思就是神赐给人间的食粮。也有人说,雪是天降的书信,渗透着一种美好的情绪,把幸福播洒给雪下生活的人们。这样的美好祝福和精神资源,在这座城市开始之前并没有被充分地意识到。当人们与雪同行,与冰长驻的时候才会发现,彼此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依赖性、共融性。
阿成《风流倜傥的哈尔滨》
馆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
哈尔滨的春天来得晚,可它入夏的脚步却快。市花丁香才谢,人们就得穿短袖衫了。这里的夏天典型的标志,你不用去看植物园的牡丹和太阳岛的荷花是否开了,也不用辨听城市上空多了几种鸟鸣,你从饭馆酒肆门前摆出的移动餐桌,支起的太阳伞,以及入夜开始弥漫的烧烤气味,就知道夏天到了。
这时节的斯大林公园,除了是时装长廊,还是音乐长廊,从早到晚轰鸣着乐声,吹口琴、笛子和萨克斯的,拉二胡和手风琴的,弹电子琴和吉他的,悉数登场。他们占据不同的地段,把斯大林公园当成一排悠长的琴键,每个乐者在不同的音区,错落奏响哈尔滨之夏市民的交响曲。
迟子建《烟火漫卷》
馆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
四十余岁的犹太人圣彼埃尔是位出色的萨克斯手,同时是一位践行忧郁浪漫主义理念的萨克斯曲作曲家。当年全世界为萨克斯作曲的人不多,自从他随同苏珊娜夫人 " 光临 " 哈尔滨,给哈尔滨音乐界带来了可喜的新气象——俄苏音乐鲜明的民间之风与西方音乐的古典之风与美国音乐的 " 爵士风 " 与巴黎音乐 " 骨子里 " 的唯美之风相互吸纳,各美其美,美美融合,美美与共。
梁晓声《父父子子》
馆藏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
来源:哈尔滨新闻网
任诗桐 记者:申志远 于秋莹
编辑:刘奕萱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